OSI/RM模型即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

总共有七层:自下而上
第七层:应用层Application
第六层:表示层Presentation
第五层:会话层Session
第四层:传输层Transport
第三层:网络层Network
第二层:数据链路层Data Link
第一层:物理层physical

每一层的功能及作用:

第一层
物理层physical:只负责传输0、1二进制比特流
功能:1、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服务,从数据链路层接收数据,
并按规定形式的信号和格式将数据发送
2、向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(把比特流还原为数据链路层可以理解的形式)

第二层
数据链路层Data Link:负责将上层数据(物理层)封装成帧
帧:数据链路层完成从物理层到网络层的过渡、准备工作
**功能:**传输管理:为网络层提供低出错率、高可靠性的数据链路
流量控制:协调主机和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率

第三层:网络层Network:负责路由寻址和广播 广播:(发送消息和接收消息)
功能:1、路由选择与中断
2、控制分组传送系统的操作
3、控制流量,以防网络过于拥挤
4、建立和撤销网络连接
5、根据传输层的要求来选择服务

第四层:传输层Transport:负责建立一个可靠的端到端的连接, 包括数据核对和初步整理。
功能:1、建立、维护和撤销传输连接—–端对端的连接
2、控制流量,差错控制(使高层收到的数据几乎完整无差错)
3、选择合适的网络层服务以实现其功能
4、提供数据的编号、排序、拼接以及重同步功能(比如下载中断 ,暂停,网络OK后继续下载)

第五层:会话层Session:负责建立维护拆除会话,为端系统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 了对话控制机制。
功能:
1、提供两进程之间建立、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。
2、管理会话
3、同步数据

第六层:表示层Presentation:表示数据形式。完成对传输数据的转化
功能:1、代表应用层协商数据表示
2、完成对传输数据的转化,比如格式、加解密、压缩/解压

第七层:应用层Application:所有的应用程序的网络在此展开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,以满足用户的需要
功能
提供了OSI用户服务,如事务处理、文件传输、数据检索、网络管理,加密。
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通信原理包括两方面:

一是 数据通信原理:发送端自上而下传输(直到物理层),接收端自下而上传输 (直到发送端发起通信的层次)

二是 对等会话原理:发送端和接收端只有在对等层才可进行通信,不同层次传输的数据格式不一样:
应用层、表示层和会话层以报文方式传输
传输层以报文(一次性发送的数据块)或者报文分段方式传输
网络层以*分组(把大的数据分割成小块)*方式传输
数据链路层以帧方式传输
物理层以比特流方式传输

发送端每经过一层(物理层除外)都要在元数据上进行协议封装,即最前面加装一个本层所使用的协议头;接收端每经过一层都要原数据进行协议解封装,即去掉原数据最前面的上层协议头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总线:计算机各种功能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干线(传送信息)
(1)数据总线:CPU和内存或其他器件之间的数据传送的通道

(2)地址总线
(3)控制总线

第三代计算机网络:70年代中至80年代
最早的网络协议来源于:ARPANET的标准协议
1、ARPANET的标准协议:
(1)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
(2)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
(3)所有的网络结点都同等重要
(4)必须有冗余的网络
(5)网络结构尽可能的简单,但能非常可靠的传送数据

2、TCP/IP协议
正是由于TCP/IP网络通信协议的出现,使得不同计算机之间得以实现
数据通信,为计算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
基于TCP/IP的4.2BSD(Unix系统)
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

3、ISO的OSI/RM规范

4、第四代:(90年代至今)国际化的互联网的诞生于发展
由于ARPANET网络的维护费用日益增长,把ARPANET分成了两个网络:
MILNET(军网),ARPANET(民网)。


版权声明:本文为m0_63126315原创文章,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blog.csdn.net/m0_63126315/article/details/127024481